当前位置:在职博士班首页 >> 工商管理博士专题页 >>博士视野 > 正文

工商管理博士学员分享:《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几点思考

日期:2020-11-09 19:28:45

 

【几点零零散散的思考】

首先,在大致了解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当今艺术市场为什么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大受追捧,而另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却乏人问津?这其中有没有其特定的逻辑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讲课的过程中,杜老师多次强调,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一定要将艺术家和其作品放到艺术史的范畴内进行观察,如果一件作品是在某一特定艺术史阶段内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那么它就是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其价格通常也不会低于预期。当然,也会出现在一段特定时间内一件艺术品价值与价格背离的现象,但这一定是暂时的,其价格总会回归到应有的水平。

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杜老师讲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大量不同的艺术现象和形形色色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那么,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样式和艺术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杜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纵观整个当代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家或者艺术家团体的创作是无法脱离其创作时期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大环境的。无论是“星星美展”、“八五新潮”,还是后来的“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其实质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感受和思考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艺术作品一定是艺术家在特定阶段情绪的释放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而这些都是受到艺术家创作时所处的历史阶段的政治事件、经济发展、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的。

最后,未来的艺术将会怎样发展?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只能提供我自己的答案。我想,一方面,艺术家应当更加注重对世界和宇宙的探索与思考,注重探讨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危机,比如由人类贪婪导致的战争和恐怖主义,由人类对野生动物的盗猎和杀戮导致瘟疫和传染病的流行,由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导致的自然灾害等等,应当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更多更深入的反映,以警醒世人。另一方面,艺术将更加侧重对人自身的探索,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和欲望在当下的社会中是否还具有推动人类进步的意义,还是已经成为阻碍人类进步的力量?未来,艺术家的创作应当进一步探讨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更加注重对一个人、一组人、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种族等的内在特质和意义的深入探讨。

2020年10月20日,香港佳士得秋拍预展现场,一幅张晓刚的画作《血缘—大家庭2号》备受瞩目,这幅尺寸为180*230cm的作品,预估价格为38000000-48000000港元。近年来,这样的拍品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拍卖现场并不罕见,以中国当代艺术F4(方立钧、王广义、张晓刚、岳敏君)为代表的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屡创新高,成为各国美术馆和顶级藏家争相追捧的宠儿。那么,艺术市场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艺术史逻辑?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沿着怎样的轨迹踯躅前行的?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杜曦云老师《中国当代艺术与社会进程》的课堂。

杜老师有着深厚的艺术史功底,他举重若轻,层层深入,用温和平缓的语调将一部波谲云诡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而随着课程的推进,我心中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种种谜团也被一一破解。

【一段风起云涌的艺术史】

一段风起云涌的艺术史杜老师从动荡十年结束后的第三年,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始谈起。1979年9月27日,“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花园外的铁栅栏上开展了。艺术家们展出了令当时的人们瞠目结舌的作品,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观众。1980年,艺术家们又成立了“星星画会”。同年,“星星美展”正式进入中国美术馆进行展览。所谓“星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向人性的解放,每个人都是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星;另一个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从这里开始,中国的当代艺术以燎原之势,在大江南北遍地生根。被禁锢已久的人们,思想得到初步的解放,人性开始逐渐复苏,并开始了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反思,于是,1980年前后,“伤痕美术”出现了。这伤痕,是罗中立的《父亲》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也是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中小女孩那双无限憧憬的眼睛。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门渐开,西方的各种先锋派艺术观念和哲学思潮涌入国内,旧有的社会秩序逐渐瓦解,原有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潮逐渐被西方的宗教思想、存在主义哲学等思潮冲击,“八五新潮”美术运动开始了。在1985到1986年间,各类艺术群体蜂拥而起,各种艺术展览在各个城市不断涌现,几乎每隔数周,一种新的风潮、新的宣言就会发表,艺术家们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各种风格流派,以较为激进的艺术观念和作品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开启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启蒙运动。形而上的宏大叙事、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是这些作品的重要特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群、孟禄丁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启示录》、袁庆一的《春天来了》等。

随后,为了对“八五新潮”美术运动更深一步的探讨和推进,1989年2月5日,为期15天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然而,展会的盛况完全脱离了主办方的掌控,展览现场出现了大量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和装置作品,艺术家张念在现场洗脚,李山在现场孵蛋,吴山专还当众卖起了虾,而开幕后不久,更为荒诞的一幕发生了——艺术家肖鲁端起枪对着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射击,两声枪响使展会陷入了一团混乱。这次展览是前卫艺术第一次进入中国美术馆的大展览,而同年,冷战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国际政治大环境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变,使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以及艺术家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991年,方力钧、刘炜推出了“玩世现实主义”的首批作品,并于1992年4月举办了两位画家的第一次公开展。作品抛弃了此前艺术中的宏大叙事和理想主义,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真实生活。作品中所呈现的无聊情绪和“一点正经都没有”的“泼皮幽默”敏感地把握了当时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处事方式,而调侃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作者内心事实上“无可奈何”的悲凉。在展览介绍页里,批评家栗宪庭写道:它(玩世现实主义)是具有反叛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新的文化倾向。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作为80年代中国新潮艺术的阶段性终结,同时也使企图引进西方现代文化以拯救和重建中国新文化的理想主义受到沉重打击,玩世现实主义即这种不得不面对精神破碎状态的心灵的产物。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并发表了讲话,确定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总基调,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商品涌入市场,商业化逐渐渗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即时性和消费性成为一种时尚。这种变化在90年代的艺术中得以表现,于是“政治波普”应运而生,它采用波普艺术的方式,结合人们熟知的商业符号和政治形象来表达某种幽默、荒诞、嘲笑与反讽的意味。随后又出现了艳俗艺术、反消费主义、后感性思潮等等,而与当时的各种艺术现象既有关联又保持着独立艺术立场的艺术家张晓刚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他的代表作《血缘-大家庭系列》深刻展示了他的精神血缘与生活在其中的历史家庭,揭示了时代大潮下所有人都难以逃脱的心理状态。

时光终于来到21世纪,标志着当代艺术合法性得到确认历史性事件——2000年上海艺术双年展开幕。展会现场展出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位艺术家带来的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录像、媒体艺术和建筑等各种艺术样式的300余件作品。与此同时,艾未未和冯博一作为策展人,举办了《不合作方式》展,提出了“与任何权力话语系统的不合作的姿态才是永恒的”理念,提倡作为真正含义的艺术家针对现实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律意识,寻求艺术“野外生存”的方式和各种可能性。20年以后,当现在的我们再次回顾这个展览时,不得不佩服两位策展人的高度敏感性和前瞻性。

2001年底,中国成功加入WTO,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国民财富大幅增长,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也迎来了近10年的爆发性增长,国内艺术家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艺术家群体也日益变得泥石俱下,鱼龙混杂,面对金钱与权力的诱惑,艺术家是否还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责任感?2009年11月,一个隶属官方的艺术机构——中国当代艺术院在北京成立,前来参加典礼仪式的人大多数是党和国家主管部门的官员,机构成员中还包括一些没有被官方美术家协会认可的当代艺术家,这是否意味着当代艺术家群体已经开始出现官僚化的倾向呢?另一方面,201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艺术品市场也逐渐降温,艺术家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今年的冠状病毒疫情更是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未来的中国艺术将何去何从,艺术家群体的出路又在何方?

以上是杜老师为我们梳理的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艺术发展历程,脉络清晰,分析精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分享到:
博士学位项目 世界名校博士 审核制博士 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 DBA PHD 博士项目 健康管理博士项目 项目管理博士学位 教育部认证博士项目 国际认证博士项目 金融博士班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办学方 清大紫荆管理博士课程教育中心仅提供课程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紫荆在职博士(DBA)官方提供技术支持  http://www.pxemba.com/ 京ICP备11007365号-1
Copyrights © 2007-2020 PXEMB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