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职博士班首页 >> 工商管理博士专题页 >>申博政策 > 正文

申请德国法学博士应注意那些问题?

日期:2020-11-09 16:00:22


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
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
天下正多事,年华殊未阑。
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
——梁启超《壮别》

之前的两篇分别站在国内本科毕业和国内硕士毕业两个时间节点讨论了可能的选择,总结起来,国内本科(4年)—国内学硕(2-3年)—德国LL.M.(1-2年)—德国博士(3-4年)是我个人比较推荐的读博路径。作为本系列收官之作,本篇将主要谈谈博士生导师的选择以及如何打动心仪的导师。

第一次知道Möllers教授是通过赵真教授所翻译的《德国基本法:历史与内容》——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真正让我对他产生兴趣的则是他撰写的另一本小册子《民主:苛求与承诺》(同样感谢赵真教授的翻译)。我惊喜地发现,虽然这本格言体的小册子并不是系统性的论著,但那些散落于语句中的思想碎片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是我从他在洪堡大学法学院的个人主页中了解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在德国公法学界越来越重视围绕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进行精耕细作的时代,他是少数的还对国家法学理论怀揣热情的学者之一,这一点也与我小众的学术兴趣相投。因此,我把Möllers教授作为自己博士生导师的最佳选择,这也是我选择在他执教的洪堡大学读LL.M.的最重要的原因。来到洪堡之后,我了解到Möllers教授指导的第一名中国博士恰好刚刚毕业,便想方设法与她取得了联系。从师姐那里我对Möllers的了解终于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从此坚定了在他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的目标。

寻找适合自己的博士生导师,首先要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其中的关键便是自己的学术兴趣和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学术兴趣不能仅仅是民法、公法这样粗糙的分类,而是能够进一步具体化为物权、国家组织法这样的范围。学术兴趣的匹配度直接决定了能否提出一个让导师感兴趣的博士论文主题,而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应当是本科及硕士阶段的重要任务。另一个需要了解的是自己适合何种培养方式。实际上德国大部分导师都是所谓“放养式”的风格,导师很少主动过问学生的进展,其所给予学生的指导通常需要学生主动提问、约Termin。不过在这种放养的基调上,还是会因导师个人的时间与风格产生些许变化。一些导师有繁重的研究或其他任务,能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有限,甚至回邮件都需要碰运气;一些导师则能够负责任地为学生修改包括语法在内的所有错误(要珍惜这样的导师);还有一些导师则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会考虑留学生实际存在的困难。每种风格都会有利有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在对自身有了足够充分的了解之后,便可以踏上漫漫地寻找导师之路。文献中的引用、中文的译作、学校或者隔壁学校邀请德国教授举行的讲座、各个法学院的教授信息以及来自导师或者师兄师姐的推荐等等都可以成为寻找导师的信息来源。在这些公开可得的信息中,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点:

1.导师的学术兴趣。除了网页上明确写着的“Schwerpunkte(重点)”以外,还应该重点关注教授的博士论文与教授资格论文(通常是其代表作),以及最近5年的出版物。

2.博士生及访问学者情况。一些教授会列明其指导过的以及正在指导的博士论文,这些论文题目都是很好的参考。除此以外,可以由此了解到该教授之前是否指导过留学生,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博士。如果教授曾经指导过中国学生,或者指导过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那么他大概率更容易接受中国学生的申请,也对指导中国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每名教授最多可以同时指导多少名博士,但通常认为一个教席最多有8名在读博士,超额的博士申请很难被接受。

3.导师的年龄。德国学者的学术生命很长,即使退休后也可以继续指导博士,但太年轻和太年长的教授并不适宜做导师。刚毕业的教授因为缺乏指导学生的经验导致标准过于严苛,而年长的教授因为精力的缘故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指导。一名40-50岁的,处于学术黄金期的导师不仅能在博士期间提供指导,也能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提供重要的帮助。除了年龄,为人父母的导师通常性格更好,大概是有了“疼儿女的心”吧。

4.与中国的联系。指导过来自中国的博士生、访问学者;国内有其著作的翻译或者是作为外聘专家参与过中国的立法等项目,都代表了教授对中国的兴趣和态度,会增加接受中国学生申请博士的概率。

至于导师的人品、指导风格等因素无法通过公开信息获得,但对于一个顺利的博士生涯同样重要。询问前人的经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实际接触。通过讲座或者LL.M.的课程、考试乃至于硕士论文获得一手信息至关重要,但这些接触的机会非常宝贵,所以最好能够留给最感兴趣的教授。

总体来说,导师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的问题,这一点看上去真的很像谈恋爱。在申请的过程中,我看到Möllers教授的邮件会紧张到不敢点开,这份内心的悸动也彷佛真的是在追求心上人。因此套磁教授的本质就是如何打动你心仪的教授,或许要拿出追求爱情的热情和心态来面对这个问题。

虽然每个教授在判断是否接收博士的问题上都有自己的考察重点和标准,但概言之无非是他/她已经充分了解了申请人的学术兴趣,并且认为其具有进行博士研究的能力。那么套(追)磁(求)的总体原则无非是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向教授展示自己读博的决心和能力。

1.创造并抓住一切机会。说起来,我和Möllers到现在为止也只见过一面而已,真正的交集并不多。第一学期他开的Seminar和我一门主课时间冲突,我没能去上;第二学期因为疫情他的Seminar改成了线上,且这门课不在我的培养计划里面。但为了刷脸,我还是每周去参加这个线上的研讨课,甚至还专门在这个课程的线上讨论板块中发帖,虽然我知道以他的性格大概率不会注意。唯一的那一次见面也只有短短的15分钟,我们讨论了关于我硕士论文的几个问题。我并没有赠送任何礼物,只是留给他我的简历并且提了一句我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在他的指导下读博。不过当我掏出专门购买的他的最新著作请他签字时,他确实很开心。积极参与教授的课程、讲座、考试(当然前提是能拿到好成绩而不是暴露自己的无知)是非常直接有效的。

2.硕士论文为王。如果读LL.M.的话,那么请心仪的教授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简直是最好的机会。实际上Möllers教授最后同意接收我读博的前提也是他认可了我的硕士论文。硕士论文的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博士培养过程,每一次邮件往来,每一次会面乃至于最后的硕士论文都是对未来博士生活和博士论文的预演。如果教授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认可申请人的学术能力,认可双方的工作状态,那么很大概率是会同意博士申请的。

3.多尝试。我“追求”Möllers教授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顺利的。这一方面是我前期基础工作做的扎实,准备充分;另一方面也是运气很好,毕竟他的教席去年一口气毕业了8个博士,他本人也因为疫情的原因取消了原定前往加州访学的计划(每念及此,一身冷汗)。但如果没有机会参加课程,只能通过邮件套磁,或者硕士论文导师拒绝了博士申请呢?既然做不了“非你不可”,那或许适当降低标准,扩大范围,将拿得出手的论文、研究计划、个人简历包括有意义的推荐信准备好,做一个广撒网的“海王”就是必须的选择。如果一些教授被这些材料所吸引,可能会出题请申请人写小论文或者远程面试以进一步的考察,那就做好准备,抓住宝贵的机会。

以上当然都是我自己的个人经历,主观、片面但真实。未尽之处可以在下方留言,错误之处也请多多见谅。说实话,自8月底获得录取之后,我就一直以各种理由(庆祝、博士注册、还没开学等等)怠惰与拖延,在博士生涯的大门前打躺,生生浪费了近两个月。下一个四年的计划早早就准备好了,不过也是真的眷恋2016-2020这偶有遗憾但基本顺利的四年,丧失了面对新的起点的勇气,生怕辜负了上个四年的努力。这篇文字就算是对过往的郑重告别,那就一切归零吧。

 


分享到:
博士学位项目 世界名校博士 审核制博士 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 DBA PHD 博士项目 健康管理博士项目 项目管理博士学位 教育部认证博士项目 国际认证博士项目 金融博士班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办学方 清大紫荆管理博士课程教育中心仅提供课程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紫荆在职博士(DBA)官方提供技术支持  http://www.pxemba.com/ 京ICP备11007365号-1
Copyrights © 2007-2020 PXEMB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