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职博士班首页 >> 工商管理博士专题页 >>博士后 > 正文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后访学有感

日期:2020-06-11 17:08:22

博士后(Postdoctor),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

在中国,取得博士学位是成为博士后的必要条件,但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却是以博士后身份开展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是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博士后的任期时间不长,被认为是一种从事科研的过渡性安排。中国国家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为两年。国外高校一般对博士后没有统一的安排,经费来源、时间长短均比较灵活。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资助下,我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学一年。这一年的访学经历使我受益颇多。

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ofAlberta,简称UA)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会城市埃德蒙顿,成立于1908年,是加拿大G13大学联盟的成员,多年来稳居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前五,是加拿大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世界百强名校之一。

随着阿尔伯塔省经济的繁荣和教育投入的增加,阿尔伯塔大学的目标是在2020年跻身全世界最好的20所公立大学。阿尔伯塔大学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非常出名,著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的主要设计者皆出自该学校。
 
一、教学方面
 
在一年的访学过程中,我非常荣幸地听了合作导师蔡培春教授主讲的《流体动力学》,该课程的理论授课为36学时。通过此次课程,感觉跟国内的授课方式还是存在一些不同的:
首先,该课程是全部英文授课的,教给学生的概念和关键词汇都是英文形式,这非常便于学生后期阅读优秀期刊的论文。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词汇,不至于因为翻译习惯的不同,而造成概念的误解或专业词汇的混用。在我校2019本科生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增加双语课程的授课,可见,我校的新版本科生培养方案是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

其次,蔡教授的授课是以基础知识开始,然后以算例的形式对该知识进行讲解,加深学生们的认识,由于授课的人数仅20多人,学生们可以直接提问,蔡教授会当面解释该问题。
再次,在授课之前,蔡教授就将包括PPT的授课资料上传至网站,学生们可以自由下载,提前预习,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该课程包括了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核形式,每次课程之后均留有作业,作业的批改由两个学习助理完成,成绩报给蔡教授即可。学生的成绩构成是以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形式,折算成A、B、C、D四档。

由于国外的大学都是以申请制为主,没有像国内统一高考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得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据蔡教授介绍,大一课程结束后,工学院会有25%的学生被退学或转至其他学院或其他高校,可见,国外大学的“宽进严出”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其入学制度造成的。国内因为有高考这把“尺子”,补齐了入学时大学生的水平,避免了较高的淘汰率。
 
二、科研方面
 
阿尔伯塔大学特别重视安全教育,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即发生火灾或仪器设备起火时,该怎么报警、怎么自救等等。若没有通过安全培训,工学院有权禁止该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

合作导师蔡培春是阿尔伯塔大学工学院的助理教授,是加拿大流体与界面的研究主席。她有两个实验室,以微流动和纳米流动作为主要工作。在这里,每个硕士生和博士生均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台和实验设备,在蔡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实验室全天对硕士生和博士生开放,但是要求每个硕士生和博士生做完实验,必须将所有的器材归位,实验垃圾必须分类处理。

工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大三必须到实验室中参与科学研究,这与我校近年来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颇为吻合,在大三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能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为他们未来的硕士或博士阶段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术交流方面
 
蔡教授每个月会组织两次以上的学术讨论,找1-2个硕士生或博士生就近期的科研进展向大家做汇报,大家提问,由汇报者进行解答,蔡教授进行点评。蔡教授特别注重汇报中的创新点,鼓励学生们参与论文写作。在我访学期间,蔡教授所教授的两个硕士生均在流体力学顶级期刊各发表了一篇论文。

同时,蔡教授也支持学生参加国际会议,不仅能够与同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当然,工学院也非常支持学生和知名专家来校做汇报,这点跟我校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很相似,为拓展老师们的国际视野很有帮助。
 
四、图书资源方面
 
阿尔伯塔大学的图书馆规模跟我校的图书馆差不多,都提供了文献区、阅读区和自习区,其基本的配套设施也差不多。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阿尔伯塔大学将所有的数据库资源整合为一个,只要搜索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就可以得到所有数据库中的结果,这点相比我校图书馆里面众多的分类数据库资源在使用效率上要高很多,也避免了一些数据库资源的重叠问题。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交流感悟

暑假前夕,我有幸参加IUSEP(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ummer Enrichment Program)项目,前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交流。回到首都国际机场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头便感慨万千,诸多情绪交织出一种激昂。此时此刻,当我静下心来再思考这段难忘的时光,涟漪依旧萦绕心间。那么,请允许我用笨拙的笔墨,尝试捕捉这种种感悟——最直接的感受,便是环境的巨大差异了。

阿尔伯塔(Alberta)省埃德蒙顿(Edmonton)市是一座静谧而安详的城市:湛蓝的天空,点缀着如画的低低的云彩。一条河流蜿蜒迤逦,两岸草木葳蕤繁茂,别墅在其间星罗棋布。公园里,大雁在草坪上追逐嬉戏,校园中,松鼠在树林里上窜下跳。而每当夜幕降临,路灯把小街的尽头染上一抹淡黄。几声鸟鸣,守护着人们进入平和的梦乡。

相较于国内的城市而言,同样是省会城市的这里没有熙熙攘攘和车水马龙,取而代之的是地广人稀和清静安宁。从环境到心境亦是如此。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昭德新编》中亦有诸如“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这样的警句,可见不论何时,不论何地,至少应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城市环境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环境方面,更多、更深刻的在于人文环境的差异。市政厅(City Hall)可以免费参观并在特定时间有导游讲解;植物园(Muttart Conservatory)中有许多来自世界七大洲的草木;博物馆(Royal Alberta Museum)中陈列着阿尔伯塔几百年来的历史和记忆;美术馆(Art Museum of Alberta)里展现了从传统到后现代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街头艺术节(Street Festival)和文化节(Heritage Festival)上来自七十多个国家的代表队则体现出这里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除了环境,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这里,地铁无人查票验票,全凭自觉;行人穿越马路之前要先按按钮,而汽车也会在每个路口停下观察是否有行人正在通过;公交车上,司机师傅和乘客会相互道谢;收银台前,收银员总会亲切道一声“Have a nice day!”;大街上,耳畔不时传来一句“Welcome to Edmonton!”……反省自己,从小熟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在遵从交通规则乃至社会规则方面,是否也能从自身做起呢?是不是也应该不再把习惯当成规则,而是把规则当成习惯呢?

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大学教育的差异了。

初次进入纯英语的环境,难免会有诸多不适应。第一次在学校里一个叫Hub的地方就餐时,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生活英语和口语的不足——哪怕是简简单单的点餐,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办理住宿、图书卡(Library Card)和健身卡(Sport and Wellness Card)手续等和教授交流以及日常问路的时候,不时的尴尬更无不鞭策着自己刻苦练习英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英语学习而言,亦是如此!纵使平时一次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再高,如果没有口语和表达的大量“实战”练习,也终究不过是纸上谈兵,落得“吃败仗”的结局。

作为参加暑期交流学习的我们,虽不能算作阿尔伯塔大学的正式学生,但对其教育制度和体系,总能窥探一二。相比于国内各大高校,这里大约有如下几点差异:第一是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差异。与国内不同,这里每个学院一座图书馆,而且图书馆开放程度很高,书籍资源非常丰富,各个学校的电子图书系统联系紧密,借书查书十分方便(而这也是建立在大众自觉性和道德素质的基础之上的)。此外,教授的信息公开也为向教授请教交流提供了方便;第二是考核制度和方式的差异。这所学校学生的考核非常严格,除了每周或者每隔几周的不定期考试之外,还非常看重学生做展示(presentation)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学生会经常被分成小组,研究课题并进行成果展示和答辩;第三是管理制度的差异,同在该市的阿尔伯塔大学和麦克文大学(MacEwan University)施行流动管理的制度。在麦克文大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有机会到阿尔伯塔大学就读,而在阿尔伯塔大学表现不尽人意的学生也可能被调整到麦克文大学读书;第四是培养方式的差异。这里的学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并深入学习,这里的课程也没有教材,除了教授提供的笔记(Lecture Notes)之外,需要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阅书籍并自主学习。

在交流学习期间,我们了解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比如数学软件的使用(Matlab & Latex Tutorial)、金融数学(Mathematical Finance)、机器学习(Machine Leaning)、小波变换(Wavelet)、无人机编队(Formation of Drones)、神经网络的动力系统(Dynamical Systems on Network)、复合矩阵(Compound Matrix)、最优传输(Optimal Transport)以及一些专题讲座,受益匪浅。在查找相关文献、书籍的同时,惊奇地发现一些内容很难查找到中文文献,可见中国亦亟需科研人才来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而在我们完成大学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小组项目的答辩(Oral Defense for Group Project)后,再回想我们发邮件寻求教授帮助、约教授当面交流;在图书馆一手抱着电子词典一手捧着英文文献思考探索;讨论研究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结果;第一次用英文展示、讲解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后,我才明白:这就是学习,这就是探索!

而在这环境、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差异的背后,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感油然而生。我恍然明白,出国交流并非是一件值得炫耀或骄傲的事情,我们的目的不是沉浸在这种陌生而新奇的环境中,而是要发现我们的差异和差距后,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学习并寻求自身的进步。不管是对于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是对信仰、道德和意识正在被逐步唤醒的当代中国社会而言,还是对刚刚结束大学一年级生活的我而言,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长风破浪,直挂云帆”!

写到这里,早已是思绪万千。分别东西半球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其差异又怎会只限于此?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人文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文明国度!只是我实在“临纸涕零,不知所言”,唯有感激国家、学校给予我如此难得的机会,感激这般幸运的自己。
 


分享到:
博士学位项目 世界名校博士 审核制博士 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 DBA PHD 博士项目 健康管理博士项目 项目管理博士学位 教育部认证博士项目 国际认证博士项目 金融博士班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办学方 清大紫荆管理博士课程教育中心仅提供课程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紫荆在职博士(DBA)官方提供技术支持  http://www.pxemba.com/ 京ICP备11007365号-1
Copyrights © 2007-2020 PXEMB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